2025年6月,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(SIPRI)发布的全球军备报告显示,2024年度全球常规战机军售额同比增长了12%。然而,中国的主力外销战斗机歼-10CE在拉美市场仍然未能打开局面,尤其是在哥伦比亚市场的表现,依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。
哥伦比亚空军的主力机队大多服役已超过40年,其老化程度令人惊讶。2023年,哥伦比亚军方曾公开表示有意引进法国“阵风”战斗机,随后又将目光投向瑞典“鹰狮E”战斗机。2024年春季,欧洲军事媒体《Bulgarian Military》透露,哥伦比亚在转向考虑采购中国歼-10CE的选项,并计划引进24架这一型号,消息一度引发国产军事爱好者的热烈讨论。
然而,这股讨论很快平息了。2025年7月,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亲自参观了安蒂奥基亚省的国际航展,并登上了“鹰狮E”的驾驶舱,竖起大拇指的举动,令市场对于哥伦比亚军购方向的猜测彻底明朗化。随后,哥伦比亚军方也宣布,将于2025年9月签署16至24架“鹰狮E”的采购协议。
展开剩余84%中国歼-10CE的失败再次表明,尽管中国在2024年为哥伦比亚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格,并且承诺技术转让与联合维护等一系列支持,但最终还是未能打动哥伦比亚方面。
表面上看,歼-10CE与瑞典的“鹰狮E”战斗机在技术参数上非常接近。歼-10CE具备出色的超视距作战能力,特别是在2024年印巴冲突期间,它创下了以180公里远程击落“阵风”战斗机的纪录,这一成绩仅有中美战机能够比肩。而瑞典“鹰狮E”则采用美制F-414发动机,具备有源相控阵雷达,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马赫,载弹能力达到7.2吨,这些数据都颇为亮眼。
然而,价格因素则成了另一大悬而未决的问题。公开资料显示,歼-10CE的外销单价大致为4000万至7000万美元,远低于“鹰狮E”的9300万至1.02亿美元。那么,在两者之间,哪一款才是哥伦比亚的“性价比之选”呢?
但实际上,情况却充满讽刺意味。哥伦比亚空军内部人士透露,军方在做出采购决策时,考虑的远不止采购价格问题,更多的还包括整个飞机的生命周期运营成本、后勤保障能力、训练体系的兼容性,以及“可见与不可见的政治风险”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下,中国的歼-10CE要想在西方体系面前撼动其优势,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。
哥伦比亚与美国的军事联系一直深厚。长期以来,哥伦比亚空军的训练与保障体系,主要依赖于美制F-16战机和以色列的“幼狮”战机。如果贸然“东转”,不仅意味着要彻底更换技术标准,还可能导致后勤、飞行员培训、以及武器系统的集成出现极大难题,无法与现有的西方设备兼容。
尽管中国的军事工业取得了显著进展,尤其是歼-10CE在2025年6月,巴基斯坦空军高层在《简氏防务周刊》中的采访中也承认,该机型在实战中展现了“卓越的可靠性和杀伤力”,然而这些成绩似乎并未在美洲市场产生明显反响。
瑞典的“鹰狮E”虽然单价略高,但却具有“北约认证”的优势,能够与美国和欧洲的制导武器、通信链路、后勤体系完美兼容。更重要的是,瑞典作为一个中立国,在与美国的军事协议中常常能灵活应对美国的安全政策红线。对于一个长期依赖美国军事体系的国家来说,“鹰狮E”无疑是西方阵营内最为接受的选择。
一些观察人士曾对“枭龙”(JF-17)战机寄予厚望,认为它有可能在拉美市场打开局面。然而,事实却更加严酷。哥伦比亚曾与中国表达采购兴趣,背后更像是在向美国和瑞典发出信号:如果美方继续限制“鹰狮”的出口,哥伦比亚就有可能转向中国。这样的“试探”在全球军售博弈中屡见不鲜。
2025年5月,南美军事智库发布的关于哥伦比亚国防现代化的报告指出,哥伦比亚的实际作战需求并不要求具备顶级空优战机。尽管委内瑞拉装备了苏-30MKK和F-16等重型战机,但两国间并不存在大规模空中对抗的可能性。对于哥伦比亚而言,空军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国内反恐、边境巡逻以及有限的威慑展示。
尽管歼-10CE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,但其高昂的采购和维护成本,以及与现有美制设备的兼容难题,使其难以成为哥伦比亚的首选。相较而言,瑞典的“鹰狮E”不仅可以与美制设备无缝衔接,还能通过美欧渠道获得技术升级与情报支持,后续的维护也更加便捷。
从数据上来看,2025年6月全球战机采购市场中,性价比高、技术成熟、体系兼容的机型仍是主要选择。尽管中国军工在技术和性价比上都在不断进步,实际订单的获得仍需要跨越多重“非技术性壁垒”。
自2024年以来,哥伦比亚在军购问题上的立场频繁变化,先后与法国、瑞典以及中国进行了多轮磋商。每一次的立场转变,都受到美国和欧盟密切关注。美国国务院也多次强调,拉美盟友在采购高端武器系统时应“优先考虑北约标准”。
中国方面并没有放弃拉美市场的拓展。2025年上半年,歼-10CE亮相了多个国际航展,频繁刷新性能记录,并向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递出了新订单。然而,在美洲市场,即便是像“枭龙”这样的高性价比机型,也很难实现大规模落地。
背后真正的制约因素,恰恰是那些“非市场因素”。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军事技术方面,更多的是通过情报、经济和外交的安全网络进行渗透。对于哥伦比亚来说,一旦选择中国的主力战机,意味着会在整体防务体系中“脱钩”,同时也极有可能面临来自美国的制裁压力。
歼-10CE的失败,实际上并不是技术上的失败。2024年印巴冲突之后,歼-10CE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已经得到了全球军工界的广泛认可。SIPRI的军贸数据也显示,歼-10CE在亚洲和非洲市场的影响力正在稳步上升。
然而,市场选择不仅仅是看重性能和价格,更多的还要考虑体系兼容性、政治安全以及地缘政治平衡。哥伦比亚的案例再次证明,军购背后的“隐性因素”远远超出了技术范畴。尤其是对于拉美这样相对较小且安全稳定的市场来说,顶级战机的需求并不迫切。
2025年6月,全球军用航空市场的“东风西渐”并未如某些乐观预期的那样迅速到来。尽管中国战机在一些区域取得了突破,但在“美国后院”——拉美市场,依然举步维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